青山为证 绿韵生金
——新时代“两山”理念的达州实践
任 龙
达州市林业局党组书记、局长
当晨曦穿透八台山的云海,斑驳的光影洒在绵延的竹海之上;当暮色笼罩渠江两岸,晚风轻抚着百万亩松涛——这片横跨北纬31°的秦巴秘境,正以年轮为笔,书写着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生动注脚。作为新时代的林业人,我们既是这场绿色变革的见证者,更是躬身实践的答卷人。回望来路,从“砍树经济”到“看树经济”的转型,从“生态赤字”到“绿色盈余”的跨越,达州林业人一肩扛起高水平保护、一肩扛起高质量发展,在巴山渠水间蹚出了一条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的破局之路。
以“两山”理念为魂,锚定资源保护新坐标
达州地处四川东部,幅员辽阔、山环水绕,拥有得天独厚的森林生态本底。全市现有林地面积1396万亩,森林覆盖率45.58%,可有效利用林地空间超过800万亩,生态服务价值近千亿元。我们深刻认识到:森林资源既是“聚宝盆”,更是“生命线”,唯有将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理念深植于心、践之于行,才能在保护与发展的辩证关系中找到平衡点。
近年来,达州林业坚持把高水平保护森林资源作为国之大者、省之大计和市之大事,以“长牙齿”的硬招实招,构建起严密高效的森林资源保护立体网络,坚决守护每一寸绿色生态屏障。
强化综合治理,严守资源底线。创新实施森林资源管理“红黄绿码”奖惩办法,对各县(市、区)林地林木、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地监管实效进行动态赋码、定期通报、闭环整改。在全市开展破坏林地林木问题“大整治、大排查、大曝光”百日攻坚行动,组织排查历年涉林问题850个,核实图斑896个,立案查处涉林行政案件116件。国家森林督查违法项目、面积、蓄积连续4年实现“三下降”,经验做法入选国家林草局典型案例,成功承办全省森林资源管理工作会议。
压实林长责任,织密管护网络。构建起覆盖市、县、乡、村四级逾9000名林长的运行体系。创新制定“二看三查”林长巡林工作法和乡村两级“森林防灭火现场指挥一张图”,确保责任到人、监管到位,真正实现“山有人管、林有人护、责有人担”。全市连续3年森林火灾“零发生”,连续19年未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,林长制考核连续2年位列全省第一方阵。
坚持科学防控,筑牢健康防线。迎战严峻的松材线虫病疫情,达州市林业系统主动作为,坚持除治改造相结合。一方面,将松材线虫病除治工作作为全市林业系统“一号工程”,抽调精兵强将组建除治专班,研究制定并落实《达州市2024年重点区域松材线虫病除治方案》和《达州市松材线虫病除治工作督导工作方案》,当前已基本阻断松材线虫病全域扩散。另一方面,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首都义务植树时重要讲话精神,抢抓松林改培试点工作契机,结合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,创新推行“松改培+储备林”一体化模式,建立“企业+村集体+林农”三方利益联结机制,探索疫病防控与资源提升协同路径。
以高质量发展为要,构建产业融合新矩阵
达州市秉持“保护—开发—反哺”的林业发展理念,科学布局“森林四库”建设,因地制宜发展国家储备林、木竹产业、林下经济,加速实现生态价值转化,全力推动林业发展模式由“卖木材”向“卖生态”跃升,从“靠山吃山”向“养山富山”转型。
做优“林+”产业生态圈。深挖林下经济潜力,大力推广“树干+石斛”“林地+药”“林地+菌”“林地+禽”“林地+蔬”等复合经营模式,探索林下空间高效利用新路径。创新应用“木本+草本药材”“速生工业林+药”等栽培技术,筛选乌梅、银杏等林下套作中药材品种,将土地综合利用率提升至60%。今年新增林下种植面积超5万亩,林下养殖存栏突破680万头。2024年全市林业综合产值达55亿元(居全省第三),增速21.7%(居全省第一),“绿叶”正加速转化为“金叶”。
探索生态价值“转化器”。高位推动“森林四库”建设,以国家储备林项目为关键抓手,强化项目谋划包装,累计包装项目21个,获银行授信102.5亿元、放款27亿元,规模稳居全省第二。积极开展招商引资,成功引入中顺洁柔、四川兴竹、上海泰盛、浙江鑫宙等一批龙头企业落户,并成功承办全省首个“森林四库”建设现场会。创新联农带农机制,积极引导林农以林地入股发展林下种养业,有效拓宽增收渠道,实现生态富民。
打造“以竹代塑”新图景。立足丰富竹资源优势,全速培育“以竹代塑”产业集群。实施低产低效竹林改造提升,推广“公司+林场+合作社+林农”模式,引导种植慈竹、楠竹、巨黄竹等速生耐虫病等品种,年均新造、抚育竹林规模“10万亩+10万亩”,支持竹林经营主体建设现代竹产业基地。目前,全市建成省级现代竹产业基地8个,竹林面积达92万亩。布局“竹纤维+竹缠绕+竹浆造纸”等精深加工领域,着力贯通“原料—初加工—深加工—园区—产品销售”全产业链。重点推进大竹县、渠县纸浆一体化项目,扶持发展渠县“刘氏竹编”特色工艺品,加快发展竹基纤维材料、竹缠绕、竹笋加工等产业,着力打造川东北渝东北竹产业发展引领区。预计到2027年,新增“以竹代塑”竹制品产能50万吨,全产业链年产值可达400亿元。
以改革创新为刃,开启绿色发展新征程
达州林业深入践行“两山”理念,不断探索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、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统一的林业高质量发展新路,聚焦“三个转变”,着力构建“蓄水于山、藏粮于林、摇钱于树、固碳于木”的绿色新格局。
从“生态修复”向“生态经营”升级。抢抓全省唯一松林改培试点市州契机,优化林分结构,提升生态质量,统筹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、马尾松林分改造、竹林提质培优等工程。全力打造通川区青杠(橡果)现代产业基地、万源市仿野生种植天麻现代产业基地和宣汉县“白及+魔芋”林下种植现代产业基地等3个“天府森林粮库”省级现代产业基地。推进蒲包、顺天寨等省级竹产业基地复合经营,坚持规模化发展竹产业,建设竹林示范基地,有效带动林农增收、促进产业升级,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,为全省林业贡献可复制、可推广的“达州模式”。
从“产品输出”向“产业输出”跨越。以改革的办法用活森林资源、壮大林业产业,积极探索森林资源开发利用的改革路径,大力培育大径级木材,加快种苗科研攻关,主动对接涉林高校、科研机构、在达院校,创建省级种苗研究重点实验室,建设川东北林木良种繁育基地,着力培育林业新质生产力,持续壮大林业经济规模。
从“政府主导”向“全民参与”深化。改变以往林业产业发展、森林培育经营中“政府大包大揽”、投资渠道单一的传统模式,创新出台“1+3+N”方案,全域推行“国有企业+社会资本+集体组织+山区林农”四方利益联结机制,通过政策引导、项目扶持等方式,吸引更多社会资本“上山入林”,全面激活林业发展“一池春水”,有效拓展群众就业增收空间、扩宽林业产业投资渠道,助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。
巴山林海,晚霞映照,这色彩是自然的馈赠,更是奋斗的华章。我们坚信:当每一寸土地都跳动着绿色音符,当每一滴山泉都流淌着生态财富,达州必将成为“两山”理念的生动典范——青山不老,绿韵生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