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加入收藏
当前位置:  首页 > 新闻中心 > 市县动态
林草局长话“两山”|刘嘉聪:深入践行“两山”理念 加快建设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公园城市

深入践行“两山”理念

加快建设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公园城市


刘嘉聪

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党组书记、局长  



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:“尊重自然、顺应自然、保护自然,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”“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,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”,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绿色发展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根本遵循、明确了前进方向。近年来,成都市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揽,立足城市践行“两山”理念目标要求,打造全域公园体系,建设公园城市示范片区,形成首个公园城市指数体系、首个公园城市国家标准,神形兼备的公园城市加快呈现。


保护修复自然生态系统,构建城市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


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“要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、稳定性、持续性,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,切实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,拓宽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的路径,为子孙后代留下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”。成都作为超大城市,山水交融、安全稳固的自然生态是公园城市建设的先决条件,必须牢固树立城市与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意识,一体化推进森林湿地、自然保护地、野生动植物、古树名木等管理保护,锚固公园城市筑城之本。为此,我们积极行动,坚持以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引领大规模国土绿化,扎实推进“全域增绿三年行动”,以城市新区和中心城区为重点,构建“三环、多线、多园”的增绿布局,分三年增植乔木100万株。大力推进龙泉山国家储备林项目建设,连续7年举办龙泉山“包山头”义务植树履责活动,累计完成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增绿增景35万亩。深入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,累计保护修复大熊猫栖息地23万亩。启动实施白鹤滩等湿地保护修复工程,确保全市湿地保有量不少于43万亩。加强以大熊猫为旗舰物种的生物多样性保护,完善城市生物迁徙廊道系统,全力加快创建成都国家植物园,2022年,成都市被评为“生物多样性魅力城市”,成都“城市绿心计划”(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保护发展案例)荣获2024世界绿色城市大奖。


构建蓝绿交织公园体系,描绘“园中建城、城园相融”大美图景

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“山峦层林尽染,平原蓝绿交融,城乡鸟语花香。这样的自然美景,既带给人们美的享受,也是人类走向未来的依托。”构建蓝绿交织公园体系是塑造公园城市之“形”的关键载体,也是满足市民群众日益增长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重要路径。为此,我们坚持以生态项目为抓手,全域布局大尺度生态廊道和高品质绿色空间体系,努力让整个城市成为大公园。立足“一心两翼三轴多中心”城市发展格局,依托“两山、两网、三环”城市生态格局,规划建设全域公园体系和天府绿道体系,让城市在自然中有序生长。全市累计建成各级绿道超9000公里、各类公园绿化活动场所1500余个、“回家的路”社区绿道4500余条、“金角银边”公共空间800余个,开放公园绿道阳光帐篷区107处。推进屋顶、墙体、道路、驳岸等绿化美化,因地制宜植入立体绿化、打造垂直森林,研究培育运用本土特色苗木,努力呈现多姿多彩的城市风貌,绿化覆盖率提升至45%。


挖掘释放生态产品价值,探索城市“两山”理论实践新路径


习近平总书记提出,“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,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”。公园城市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城市表达,与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一脉相承,饱含了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城市探索“两山”理念实践路径的殷切嘱托。为此,我们始终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贯穿公园城市建设全过程,以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为抓手,聚焦建设天府森林“四库”,建成国家、省、市级现代林业园区12个,探索形成生态纪念林、经营“共营制”、补贴“普惠制”、融资“多元制”、保护“山长制”等林改“成都经验”,推动全省首笔“500万元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”在崇州市落地,加快林业产业向“小资源、大效益”转变。转化利用“世园遗产”,扩展“二月花市”为“十二月花市”,构建生活美学新场景,做强美丽经济。创新推进林草碳汇试点,开发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、大熊猫国家公园碳汇产品,推动碳汇交易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。着眼满足市民群众多样化生活消费需求,依托绿色开敞空间大力营造新场景、植入新经济,构建森林草原、天府绿道、城市公园、川西林盘、园林绿地、河湖湿地六大生态系统场景,培育“夜游锦江”“龙泉观日”“环城骑行”“公园露营”等生态场景品牌。